规划计划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规划计划
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16年工作安排意见

 营口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1月27日)

 

一、2015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

1、工业经济运行: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28.1亿元,增长2%,总量、增速分列全省第四、第二位。

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10.5亿元,下降22.4%。

3、工业项目建设: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41项,其中亿元以上125项;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50项。

4、工业用电量:全年工业用电量完成174.62亿千瓦时,增长17.81%,总量、增速分列全省第三、第一位。

(二)主要工作

1、工业稳增长

(1)保障工业运行。一是深入开展企业联系人制度,每月调度、分析200户骨干企业(占经济总量超60%),生产、销售、库存和资金占用等情况,调查200户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每季监测120户中小微企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平稳运行。二是帮助忠旺铝业公司等11户企业协调解决直购电41.4亿度,降低用电成本4.5亿元,为企业生产提供了要素保障。三是重点对涉及粉尘、危化品和民爆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以预防为主的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杜绝了工业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服务工业增量。一是对重点项目建立包扶责任制,新东北电气高压输变电设备、无限极健康食品、超烁科技图码板等今年计划投达产的100个项目已全部投产。二是帮助规下企业保生产、强管理、扩市场、稳销售,新增瀚为科技公司、卓异新材料公司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户。

(3)帮扶企业。一是开展走进困难企业活动,走访、帮扶120户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潜力、目前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选择80户作为重点,分解到80个市直部门对口帮扶,已帮助50户企业协调解决58个问题;对17户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帮扶,已有11户基本恢复生产,超额完成省下达复工50%的任务,复工率居全省第二位。二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宝源塑料公司、隆祥艺术品公司等14户企业参加辽宁(广州)商品展洽会,三特石油化工公司等3户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音和声公司、鑫韵提琴公司等15户企业参加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共实现现场销售8000多万元;组织召开玻璃门窗铝材产销对接会、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推介会,促进我市域内企业上下游配套合作。三是帮助企业将销售渠道向“线上”拓宽。组织780户企业与“阿里巴巴营口产业带”对接签约并开始线上运营,销售额达2亿元;组织100户企业参加电子商务培训;通过市经信委网站、中小企业营口网等平台展示、推广12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的图片和简介等信息。

(4)优化服务环境。一是营口日报、市中小企业网等媒介开辟政策宣传专栏,组织企业参加政策大讲堂等活动,宣传国家稳增长政策和我市《关于促进经济稳增长省以上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引》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二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督促市减负办成员单位公布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单》、《政府性基金项目清单》,专项检查国家、省规定已取消、停征和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部分违规收费部门进行了处罚。三是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多次组织金融服务进园区和融资顾问进创新型企业等活动,为21户企业直接融资1.3亿元四是与营口企业前沿文化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管理、营销和人才等方面的免费培训109场,培训企业2900户、7000人次。

2、工业转型升级

(1)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是拟定了“营口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组长由市政府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包括市经信委、发改委等13个市直部门和市人民银行主要领导、各市(县)区园区主要行政领导、20户重点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卢秉恒院士任顾问,成员由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等有关专家组成。二是召开专题辅导会,邀请工信部专家对我市350名机关干部和企业人员进行专题辅导。近期,还将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做专题辅导讲座。三是调查、梳理七大主导产业和98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状,编写了《“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撰写题纲,推进了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编制《“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工作。四是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纳入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和新上工业项目定位在中高端。

(2)实施千企转型升级行动。一是通过营口电视台、日报社对千企转型政策和典型企业进行报道,编发10期《千企转型升级专刊》,宣传产业调整方向和前沿技术信息等,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建成千企转型升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政策发布、管理审核、政府扶持、进度跟踪和统计分析功能;可实时掌握各市(县)区、园区转型升级进度;可监控企业转型升级过程,包括申报、管理、扶持资金拔付和考核等内容,为企业参与转型升级提供全面服务。目前,已有300户企业进入平台。三是召开“千企转型升级行动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各市(县)区有关人员和30户企业参加,参观了新山鹰报警公司等3户企业,由我委讲解政策,大族冠华公司等5户企业介绍经验。通过推广典型,示范带动更多企业转型升级。

(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一是编制“2015年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确定了104项新产品、新技术,有61项入选省计划,其中绿源锅炉“工业锅炉煤粉洁净高效燃烧技术研究”、卓异装备“有毒有害气体在线监测监控技术与装备研究”等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组织34个产品(技术)申报省“专精特新”,有25个入选省产品目录。三是辅导推荐7户企业晋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10户企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2个。站前区环境工程开发公司的“环境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被评为省20家(重点)平台,我市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9户。

(4)争取政策资金。申报国家、省各类政策资金项目80项,有30项获2.1亿元资金支持。其中,华润有色金属高硅铝合金无缸套发动机缸体项目获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项目资金4427万元,象圆新材料泡沫保温板、金安科技大型煤炭运输机制造等10个项目获省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2743万元,鼎际得石化公司等19户企业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330万元;华润有色金属公司、新泰航天精铸公司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低息贷款1.25亿元。

    3、两化融合

(1)抓两化融合试点。制定了《营口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出金辰机械公司、巨成科技公司等10户两化融合标杆企业,把标杆企业树立为典型、宣传经验,并发放了奖金,带动全市企业加快两化融合;推动卷烟厂两化融合提升改造等5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2)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选择20户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示范。主要有:太古糖业100万吨精制糖生产车间智能化制造;巨成科技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该中心营口医学教育中心,设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营口分中心、院士工作站和成果转化基地。

此外,大族冠华激光雕刻机取代传统机械膜切机的智能制造项目研发、瀚为科技便携式3D定位仪的项目研发、华福印染绗缝制品网络定制和东盛实业包装制品等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金辰机械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自动化生产线、光明科技机器人加工流水线的网络化制造等一批企业的智能化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项目已启动和实施。

(3)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光纤改造工程新增端口数69.5万个,投资2.04亿元;建设基站2331个,室内分布系统503套,投资4.85亿元。

4、节能降耗

(1)做好节能核查。对“十二五”期间我市列入国家考核的41户万家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到2014年底,有32户企业按照序时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累计完成90万吨标准煤节能量;对未完成年度序时节能目标的9户企业,帮助、支持其在工业窑炉、煤改气等方面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预计2015年底,41户企业可超额完成节能130万吨标准煤的国家考核目标。

(2)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在镁质材料行业重点推广煤改气技术,在冶金行业重点推广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共有20户企业的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列入国家重点节能工程计划。

(3)依法依规淘汰工业燃煤小锅炉。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市《大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我委负责19户工业企业的31台燃煤小锅炉淘汰任务,截至目前,已淘汰12户企业的20台锅炉,剩余的11台锅炉到明年5月底全部淘汰完毕。

 5、非公经济发展

(1)做好非公经济试点工作。我市是全省唯一的非公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我委承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通过积极工作,已争取到省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非公经济中介服务中心。同时,与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合作,正在编制《营口市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城市。

 (2)发展企业联盟。积极引导和服务,推动以青花集团为龙头的16户企业组建了辽宁镁质材料产业联盟,大力汽保公司等7户企业组建了汽车保修装备联盟,东盛实业公司等3户企业组建了环境友好型包装制品产业联盟;组织康辉石化公司等12户企业加入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长兴光电公司、欧力达电子公司加入省集成电路产业联盟,东旭光电公司加入省数字家庭产业创新联盟,凯博尔公司等3户企业加入辽宁云计算基础资源联盟。通过发展企业联盟,推进了企业集约式发展和联盟内企业资源共享。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制定了《关于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工作指导意见》,选定大族冠华公司、华润有色金属公司等10户企业作为示范单位,邀请沈阳汇才学院深入企业指导;针对全市企业举办“建立民营企业制度培训”。

    (4)发展民营企业集团。通过对50多户重点企业调研选定了东盛实业公司等20户企业作为培育和壮大对象,加大服务与推进力度,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

  6、处理遗留问题

    (1)企业改制。针对部分改制企业拖欠近20年的养老金、经济补偿金遗留问题,我委加强服务与监管,多方筹集资金共8274万元,加大处理力度。目前,已发放资金5748万元,涉及31户市直集体企业及部分国有企业,共9270名职工。

(2)信访稳定。筹集资金505万元,解决重点信访案件66项,其中7项沉积多年信访案件得到彻底解决;处理信访信函23件,并全部办结。

二、2016年工作安排意见

(一)主要指标预测

1、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20亿元。如2015年退出规模企业数纳入全年统计,同比下降10%,如未纳入统计,增长5%。

2、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2%。

3、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00项,其中亿元以上50项;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50项。

4、工业用电量完成186.4亿千瓦时,增长6.7%。

(二)重点工作

1、抓好企业经济运行服务与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对产值“首尾”两端工业企业的监测、调度和分析,多措并举,实现企业稳定生产。二是对利润超5000万元和亏损超500万元企业分类指导,“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效益水平。三是深入开展“走进困难企业”活动,帮助开拓市场,协调解决企业融资等方面问题,重点是停产半停产企业,有针对性制定帮扶计划,助力企业恢复生产。四是排查工业企业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指导各市(县)区、园区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2、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全年新建4个省级、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创新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全年新建2个以上协同创新机构。建设公共创新平台,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建设。二是采取三大攻坚行动。按省经信委实施智能制造“6+1”,即“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新业态、智能服务、智能管理、智能装备,全面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采取三大行动。发展智能制造行动要重点提升产品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数字化智能柔性制造工厂,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产品研发,促进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提升质量品牌行动要重点强化质量基础建设,创新质量管理方法,实施质量升级工程,提升质量品牌效益。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要重点推进定制化生产模式,推动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修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向系统集成商转变,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加快商业模式转型。三是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发展流程性制造业清洁生产,在冶金、石化、镁质材料等行业选择50户企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实现10户企业清洁生产。通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10个节能降耗项目的实施,促进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四是提升六大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层次和产品结构,向产业中高端和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先进制造迈进。

3、推进非公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一是争取省出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突破性政策和我市列入国家民营经济试点城市。二是加强服务体系创新,实现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非公经济一站式中介服务。三是推进全市10户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壮大嘉晨集团等20户具有牵动作用、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辽宁镁质材料产业联盟、汽车保修装备联盟和环境友好型包装制品产业联盟

4、做好服务企业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坚定企业信心,助力企业发展十大主题活动,研究制定工业稳增长、产业创新发展和非公经济发展三方面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发展。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孵化)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免费培训、产品推广等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金融服务进园区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